关于大额人民币的发行市场猜测不断,去年网上热传的“第六套人民币”中赫然出现500、1000的大额钞票。对此,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央行目前尚没有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打算,并对此做出了解释。
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央行注意到,在从事大额交易、特别是买大件商品的时候,现在钞票的面额比较小携带不便。但是,大额现钞用于小额交易时又不方便找零。
与此同时,大额钞票在面对造假时,会给持有者带来更大的损失。且发行大额现钞还有可能会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随着电子支付制度的完善,已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现钞的携带和大额交易的便利性问题。
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遏制洗钱、贩毒、走私等等违法行为
现金交易是没有记录的,这意味着可以逃脱执法部门的监管,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不法交易是以现金进行结算的。
想象一下,以前进行100 万人民币的交易,至少需要一个手提箱的现金;而如果有500 甚至1000 面额的人民币,这就意味着这100 万可以揣在衣服里,这就大大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二、可以降低造假币的收益。
就造假币来说,纸张、墨水、印版、机器这些东西的成本几乎是固定的,所以相对来说造假币的面额越大,获利的可能越大。
最简单的例子,RMB100 元的假币是假币中最常见的,10 元的就已经很少了,1 元的个人是从来没有听说过,1 毛钱……应该连成本都不够吧。
所以,如果人民币最大是100 元变成1000 元,就意味着成本几乎不变的情况下获利空间一下子变成了10 倍。假设以前能花出去50%,那么现在就算只花出去10% 也是过去获利的两倍。
三、流通不方便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现金最主要的用途是小额的生活类消费,生产类的经济活动基本是通过银行完成,或者说不需要现金。
而随着货币电子化的进程,就连日常生活的现金使用比例也在降低。未来各种电子支付手段肯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安全,比如说刷指纹、刷声音、甚至是刷脸(视网膜)。
相比不记名的纸币,指纹这种生物特征显然更加安全有效。这就意味着就算是小额的日常生活支付,纸币的流通范围也在缩小。
推出1000 面额的人民币,也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商家以前收到一张100 的假币,损失是100 元;但如果收到1000的假币,损失就是1000 元。或者这么说,商家收到假币的损失也会增大,那么商家可能会以各种理由拒收大面额的人民币。
四、额外的制造成本
多一种货币,就意味着纸币厂需要添加额外的生产线,需要额外的工人和原料。
而且,由于新的纸币面额大,因此也需要使用更加难以仿冒的防伪工艺——而这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包括物料成本,也包括工艺成本。
五、可能的通胀预期
这个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央行发布大面额纸币可能会造成货币要贬值的印象。但是,之所以把这个排在最后,是因为这种所谓的印象可能连印象都不是。
实际上,只有在货币疯狂贬值,比如说KMT 最后几年那种上百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发现大面额纸币才有必要。而其背后的原因是:纸币的制造成本一定要比它的票面价值低,纸币才有意义。
而显然,中国的经济虽然进入了7% 时代,但是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没有之一。加上中国政府对货币的严格控制,实际上人民币发生那种崩溃性贬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所谓的发行大额纸币会造成货币贬值的心理预期"这种说法完全是扯淡。
此外,大额钞票的符号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从常识角度,公众明白票面越大越不值钱的道理。与当前100元人民币相比,发行面值500甚至1000元的钞票很容易让国民产生“钱不值钱”的心理暗示。而这种抵触心态也非毫无缘由。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民国政府的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国民党要求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但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或硬通货作为基础支撑,票面改革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很快,没有任何支撑的“金圆券”暴跌,任凭币值“突飞猛进”,一捆“金圆券”换不回相同重量的大米,一麻袋纸币买不回俩窝头。
在这种心理阴影下,国民会误以为中国经济不行了,所以才要发行更多的钱。但实际上,央行会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以及回收纸币量发行,流通总量并不改变。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的考量,央行最终决定暂时不发行大额人民币,至于以后是否将发行,现在我们也未可知,有央行也不能完全确定。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