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年以来,全球至少有53家央行放宽货币政策,且几乎都是选择降息。在此背景下,美联储(FED)——这个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央行却显得“孤立无援”。
事实上,正当美联储在此轮周期中朝着第二次加息愈发临近之际,其他地区几乎都在加快步伐放宽政策。
这种局面引发了诸多问题:假如全球经济复苏已站稳脚跟,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央行降息?全球经济能否应付美联储加息、以及随之可能出现的美元走强?美联储是否会再度被迫放缓收紧政策的步伐、甚至彻底放弃行动?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驻纽约的首席国际经济学家Torsten Slok称:“在我的记忆中,从未有过类似当前这种情况。我在IMF任职时,全球只有单一景气循环。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时无法想象今天这种脱钩的局面。”Slok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
这种分化局面可推动商业成本以及贸易流动、导致汇率波动过大、并凸显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令人们产生疑问,全球经济究竟能否承受相对较高的美国借款成本和美元。
油价从2014年下半年的115美元/桶暴跌至50美元/桶,由此带来的通缩压力导致央行纷纷在去年年初采取行动。
2015年1月、2月和3月,分别有14家、11家和12家央行放宽政策。丹麦央行在四周之内降息四次。
但后来月度降息次数愈来愈少,到当年8月和10月时降息频率降至谷底,均为降息三次。同年12月,美联储采取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举措。
不过,尽管油价已从多年低点反弹75%,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步伐却在加快:今年3月、4月和5月,分别有12家、10家和11家央行放宽政策。
实际上,自美联储去年12月加息以来,有11家央行开启了宽松周期。
央行政策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美国经济比其他地区更加稳固。但美联储已在加息问题上犹豫不决,去年12月加息前后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担心进一步收紧政策所造成的全球溢出效应。
金融市场和新兴经济体最令人忧心,它们可能会因美联储加息导致的美元升值、及美债收益率上升而遭受冲击。
自2014年中到去年底,美元指数累计大涨约25%,根据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实际上帮助美国金融环境收紧近200个基点。
有观点认为,这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冲击比美国更大,因这会导致资本大规模逃离新兴市场;而美国就业和经济活动表现不错。
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Yellen)和其他联储官员过去六个月的讲话均强调了全球形势、中国和美元问题,明显表明他们都强烈地意识到联储加息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但因其他几十家央行处于宽松政策模式,年初以来市场货币环境已宽松约100个基点,帮助支持全球资产价格,并给美联储提供再次加息的空间。
高盛全球宏观和市场研究联合负责人Francesco Garzarelli表示,美联储去年12月加息后今年迄今没再加息,实际上也算是加入全球宽松周期。
他说道:“市场已经看到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走走停停,但最终会加息,或许在6月行动。”
Copyright © 2003-2025沪ICP备2024045114号-131 网站邮箱:huvv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