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将公布什麽重要改革措施,明日将揭晓。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估计,三中全会将推出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加快城镇化及利率市场化、扶助中小企融资等,有助内地未来5至10年的经济转型。她更预期,内地在未来数年将逐步放宽存款利率限制,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令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时多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月公布被视为三中全改革措施路线途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中提到,10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此倒逼外汇市场、跨境投资、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本外币综合经营等领域的改革。
10年内能否成事视乎中央改革步伐能否配合。李晶只深信内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令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确,李晶的估计有道理。因为中国早已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出部署,首先是人民币周边化,主要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试验场,透过贸易将人民币带进东盟。同时以「清迈协议」为代表的货币互换协议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平台,中国与亚洲发达经济体合作,在东亚这个「软美元区」逐步推进区去美元化的同时,实现人民币的亚洲化。
还有,力谷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据《人民日报》在粗月初引述官方渠道数据称,截至2013年9月,人民币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累计跨境贸易结算业务达到8.6万亿元(约合1.4万亿美元),与中国大陆实际开展人民币双向流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0个,业务范围覆盖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
今年头三个季度的结算额就达到3.16万亿元,显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贸易主要结算货币之一。
报道指出,中国和海外很多贸易企业认为,人民币结算有利於企业降低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投资条件,有利於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
除贸易范畴外,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是与欧洲央行签署3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使得与中国已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及地区增加到23个,规模约达2.57万亿元。
此外,中国还表示将授予英国伦敦800亿元、新加坡5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机构投资者额度,让伦敦及新加坡的投资者可用人民币投资中国债券、股票及货币市场。
上述动作正正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在结算、投资及储备三大必经之路上均在大步加速。亦因此
伦敦不但与新加坡都正在力争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不让香港专美,同时雄心万丈要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为了达到目标,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於今年10月宣布投资配额、外汇交易以及对在伦敦经营的中资银行放宽的监管要求。中英两国同意在上海和境外开展人民币与英镑的直接交易,让英镑成为第四种直接与人民币交易的货币,同时中资银行将被允许在伦敦设立分行。
伦敦如此积极,是人民币这生意增长潜力将十分惊人。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人民币追踪系统(RMB Tracker)数据显示,今年8月人民币以1.49%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八大交易货币。而在2012年1月,人民币以0.92%的市场份额排在第11位。在此期间,全球外汇交易中人民币相关交易额增加了113%,其占比超过瑞典克朗、韩圜和俄罗斯卢布。
就是这外来新势力,人民币的交易货币交易量将越来越多。当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交易货币,亦即是说,其迈向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目标亦越来越近。目前,外汇交易占比最高的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圆。其中美元占比达40%左右,欧元占约20%。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外来势力」是催化剂,不过,中国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严控」风险,而这责任看来已落在上海自贸区身上,若上海成功便会在内地各省各市遍地开花。说到此,大家必想到香港怎麽辨。资深银行家黄远辉对《财华社》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自贸区」,亦会越来越多国家争取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将要对来自全球竞争,若要保持竞争力,唯一出路就是全面恢复24小时的外汇交易。
他说,恢复24小时的外汇交易,起码可以令香港成为亚洲区的人民币交易中心,而欧洲相信仍会由伦敦主导。黄远辉认为香港恢复24小时刻不容缓,因为其作为亚洲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地位有机会被区内任何一个国家取代,甚至被伦敦取代。因此,中国推人民币国际化,香港一定要成为亚洲区内人民币离岸中心一哥。